发布者:history_05 发布时间:2017-11-03 17:35 阅读量:
为充分落实“通专结合”的教育理念,打造与中国通史课程密切协调的课外教学,让学生借助感性,更加直接地感知历史,在学校教务处和安阳、邯郸两地文物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10月28日至10月29日,我院组织2017级本科新生50人赴安阳、邯郸两地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此次课外教学活动以深度参观两地的考古遗址、文博场馆,借助其文物以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为中心。这些文博场馆和遗址主要包括安阳博物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南响堂山石窟、邺城博物馆、邺城三台遗址、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等。
在代理副院长姜萌老师、历史系系主任王大庆老师、古代史课授课教师韩树峰老师、2017级班主任张亦冰老师、本科教务秘书郭相宜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在28日早乘坐高铁赶赴安阳。
图一:师生在安阳博物馆前集合留影
首站安阳博物馆,那里正在举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安阳博物馆馆长周伟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一个展览的基本情况,然后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领略了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地从上古到清代的新出土文物,第一次比较感性地了解了各地古人生活习俗的变迁情形。师生们还结合一些文物,对古人的智慧与生活情境进行了探讨,有同学表示,只有亲自看到这些文物,才能深刻感受到中国先人的智慧是多么令人惊叹。
图二:同学们在安阳博物馆内聆听讲解
28日下午,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队牛世山副研究员带领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
牛世山老师根据自己多年来在考古发掘一线的实际经验,结合许多生动有趣的现实案例,向同学们介绍了殷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甲骨、车马等文物的出土情况、文物特征及用途等,并结合一些特殊的文物,讲解了殷商的历史发展,以及他对一些重要学术观点的看法。譬如在讲解陶器时,就用出土文物的数据告诉同学们,一提到殷商、殷墟,大家都想到青铜器和甲骨,但是殷墟出土最多的却是陶器,基本能反映出当时居住在这里普通人的生活情形。在讲解觚与爵的时候,他又详细地讲解了青铜器实用器与礼器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随葬物品判断墓主人品级的高低,并指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殷商时期应该就已出现,贵族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物品,死后往往会陪葬。
图三:牛世山老师向同学们讲解青铜器
在妇好墓,牛老师还和师生们一起讨论了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妇好这位杰出的女性的问题。牛老师指出,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的“殷周之际剧变论”可能存在着过于美化的嫌疑,现在考古发掘越来越显示,在商的中晚期,王的权力越来越大,权力继承也开始规范,“兄终弟及”越来越少,“父死子继”越来越多, 这是出现妇好及妇好墓陪葬品特别丰富的大背景。
图四:牛世山老师在妇好像前和师生讨论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考察当天晚上,牛世山老师还来到宾馆,结合殷墟考古的最新学术动态,向考察师生做了题为“考古视野下的商人灭周”的报告,从考古的角度对殷周王朝更迭进行了讲解,让在遗址看到的一件件文物,讲解的一个个孤立的事情,融入到历史整体脉络中,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图五:牛世山老师在宾馆会议室为师生做讲座
29日上午,师生们首先来到邯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响堂山石窟,观摩了石窟楼阁式的构造,初步了解了我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瞻仰了宋代佛塔,叹服于古人高超的艺术水准。随后参观了中国磁州窑历史博物馆,在馆长张林堂馆长和讲解员的导引介绍下,同学们借助一件件文物,对中国最大的北方民窑磁州窑的发展历史有所窥知,并通过宋代瓷枕、金代红绿彩缚捆婴儿、明代梅瓶等文物,了解了一些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
29日下午,师生们第一站来到了著名的邺城遗址。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在邺城博物馆,同学们首先在沙盘前了解了邺城的规模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然后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了邺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众多精美的造像,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感性地认识到了北朝时期的佛教高度发展情况,而青石角螭首、“大赵万岁”瓦当等建筑文物,则让同学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在三台遗址,临漳县文物旅游局孙利文老师为师生们介绍了邺城三台和邺城城墙的基本情况,以及夯土技术对中国城墙建筑的影响。同学们在听完对于金凤台、铜雀台和冰井台的讲解后,进一步追问了三台的功能及其彼此的关系问题。
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是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在副馆长张美芳老师的协助下,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我陶瓷在中国古代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民间陶瓷艺术的发达情形。在对馒头窑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同学们又在博物馆内的陶瓷作坊里,结合陶瓷师傅的制作,对烧窑原理、制陶原料来源以及上釉技术等细节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图六:师生在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瓷器作坊观摩陶器的生产流程
课外教学是我院近几年着力打造的本科生教学特色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考察,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联动起来,促进本科新生在实践中感知历史,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了解,促其在实际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历史魅力,感知古人智慧。
图七:同学们认真聆听、记录
“带着问题去考察”,“在考察中发现问题”也是学院的要求。在课外考察进行前,老师就将同学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并要求同学们提前准备相关知识。到了现场以后,带队老师又要求和注意引导大家在实际的历史情境中思考各自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和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
图八:同学们与校外专家相互交流
近年来,我院本科教学实践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通过高质量的课外教学和考古实习,鼓励同学们在具体历史场域中感知历史、学习历史,努力让课堂所学知识能够活起来。为达到这种效果,从本学期起,课外考察特邀请中国通史授课教师参加,以便同学们和老师可以结合具体文物进行及时讨论。学院希望不断探索课外研讨与课堂教学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校内外两大课堂的良性互动,以加深历史与文物、文献与考古之间关系的认识。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增强同学们对历史的理解,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养。
在课外教学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一次课外教学活动收获很大。有一位同学在“意见反馈”中写到:“在讲解员和学院老师的讲引下,我深刻地领略到古代先民的智慧、中外文明交融所产生的碰撞,同时还听到了许多新颖的观点,……这些观点引发了我对历史学研究的思考,也让我对历史学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更多面地认识了历史学”。
(文/陈曦 图/郭宇昕、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