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近观燕赵,一溯千载过往 ——2017级本科生赴河北课外教学活动记

发布者:history_05 发布时间:2018-05-11 12:16 阅读量:

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学校教务处与河北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组织2017级本科生前往河北石家庄、定州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本次教学考察路线以中国中古史为中心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正定古建筑群、河北省博物馆、定州开元寺塔、中山博物馆、定州贡院、中山汉墓等处。

 
师生们在开元寺三门楼遗址前合影
       本次考察第一站是正定古建筑群。师生们首先来到开元寺,在文物保管所讲解员张永波、李明的导引下,依次参观了楼阁式砖木结构的钟楼、法船殿遗址、密檐式的须弥塔、赑屃碑座、三门楼等现存遗迹和遗物,直观感受唐代色彩素净单一、气势宏伟的建筑风格与塔楼对峙的结构布局。
 
同学们在讲解员张永波的指导下观察巨型赑屃
       介绍赑屃碑座时,张永波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赑屃背部的拓片,并推断拓片上交脚式坐姿的人物应为赑屃主人安重荣。就余稷荣同学提出关于交脚式佛像的问题,张老师进一步解释道:“交脚式坐姿起源于中亚,是当时王室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一种坐姿。佛教东渐时吸收了中亚元素,便出现了交脚式样的弥勒佛像。”
 
讲解员李明为同学们介绍开元寺钟楼的建筑结构
       从开元寺出来后,师生们步行到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考古工地现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伟是该考古队的领队,他利用遗址示意图向同学们介绍了考古队目前发现的三大体系:晚唐五代时期城墙防御体系、金元时期开元寺的寺庙建筑体系、宋金至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街道体系,随后引领同学们进入考古工地,结合遗址内自下而上七个朝代的连续叠压文化地层,分析如何依据土质、土色以及地层中的包含物来划分地层和遗迹。
 
陈伟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发掘情况
      河北师范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翟鹏飞通过一件件出土文物,介绍了河北四大名窑的主要特征、烧造制作工艺等。丰富的文化遗存不仅生动展现了千余年来正定古城布局的演变史,也为同学们了解古人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同学们正在和翟鹏飞学长就出土瓷器交流看法
        正定的第三站是隆兴寺。隆兴寺作为河朔名寺,见证了唐宋至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是国内现存宋代建筑、塑像及石刻较多的佛教寺院之一。
 
同学们行走在隆兴寺内天觉六师殿遗址上
       形制奇特的摩尼殿是隆兴寺最著名的建筑,其平面建筑格局呈十字形,四面各出一歇山式抱厦。梁思成曾四次探访摩尼殿,称其“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同学们仔细观察殿宇内副阶周匝与金箱斗底槽式的立柱布局、柱头与转角处具有辽金木构建筑特征的“米”字形斜栱等,感性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特邀指导教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张建宇副教授结合摩尼殿壁画,就佛教壁画问题进行了现场教学。
 
张建宇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壁画
        特邀指导教师,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陈粟裕助理研究员结合摩尼殿五彩悬山、转轮藏等文物,给同学们讲解了一些相关的佛教知识。
 
                陈粟裕老师在五彩悬山前给同学们讲解观音信仰的来源
       当天下午,师生们来到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博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四大名窑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和北朝壁画最具特色。在讲解员的导引介绍下,同学们借助一件件文物,对河北地区的发展历史有所窥知,并通过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壁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了解了汉代人民的能工巧匠与生活情形等。
 
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精美的文物
       张建宇老师结合“曲阳石雕”展厅的文物,向同学们追溯了中国石刻、石雕的历史,分析了隋代之前中国造像的三期风格,并重点讲解定州系白石造像的特点。他说:“定州系白石造像的特征之一是汉白玉石质的广泛采用,玉石是品德与尊贵的象征,突出神祇的神圣与庄严,主要流行于河北南部;特征之二是民间化,受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像体较小;特征之三是有造像题记的作品数量较多,常载有时间、地点、佛像名称、造佛者等内容,为研究这一时期的佛像艺术风格提供范例;特征之四是双像较多,如思惟、观音像等多以双身出现,与其它地区造像不同。基于以上四个特点,定州系白石造像在中国寺院佛教造像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陈粟裕老师结合博物院的北朝壁画展向同学们讲解了佛教在北朝的兴盛,以及在墓葬壁画中的体现。
 
张建宇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定州系白石造像
       22日早八点,师生们首先来到定州市城内具有“中华第一塔”之称的开元寺塔。塔的雄伟壮观,深刻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美感,让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开元寺塔是典型的楼阁式塔,建于1055年(北宋至和二年),共十一层,有外塔和内塔两层,兴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佛教信仰,而是为了瞭望敌情,防范契丹入侵。在开元寺塔前,张建宇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参观佛塔的几个基本知识,简单勾勒了佛塔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的汉化情况,并重点分析了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的区别。
 
                         同学们在雨中的定州开元寺塔前合影留念
       随后同学们在讲解员带领下仔细观察了塔的建筑结构,在文物展室中通过力士俑、吞脊兽、铜佛坐像、束腰仰覆莲纹铁钵等一件件文物窥知了宋塔的建筑细节,惊叹于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在听完讲解员对开元寺塔基本情况的介绍后,同学们就自己的一些疑惑与讲解员进行了积极交流。
 
在雨中认真做笔记的余稷荣同学
       定州第二站是中山博物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先后领略了汉代中山王墓室中出土的珍贵文物、定州北朝时期的白石造像、以白为主的定瓷精品、静志寺与净众院塔基地宫的珍宝、定州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事迹等。透过一件件文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东汉豪族生活的大致情形,感性地认识了北朝时期佛像造像的变化,感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手工业的精湛。
 
同学们认真观察定州北朝时期的白石造像
       在“尘外千年”展厅,张亦冰老师结合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石棺石刻进行了现场教学,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宋代的地方官僚机构、官衔制度与俸禄制度等。他强调,宋初仍保留着唐代的幕职官系统,其与州官系统并存,在州级行政上形成一种双系统属官制。宋代的官衔制度非常复杂,官衔种类繁多、各成系列,且在元丰改制前后变化颇大,使人容易混淆。但并非只有宋代如此,每一个朝代的职官制度都有它复杂的一面,比如元清还涉及少数民族的职官系统等。同学们听完张老师的讲解后,进一步追问了宋代的官阶、官品与俸禄等问题。
 
张亦冰老师结合石刻为同学们讲解宋代官制
       从中山博物馆出来后,师生们步行前往定州贡院。定州贡院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在民国时期成为晏阳初创建的平教会教导贫民和农民的教室。讲解员带领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等建筑,对各个建筑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贡院的建筑气势雄伟壮观,别具一格,显示了清代建筑风格与高超的设计技巧,同学们行置其中,既领略了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又感受到清代宏大的考试场面。
 
同学们在定州贡院牌坊前合影
       22日下午,师生们第一站来到了中山汉墓。目前考古学者根据墓制与出土器物,结合文字佐证,推断该墓应是中山孝王刘兴之墓。在刘未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进入地下汉墓遗址,亲眼目睹了该墓的内部结构细节,初步了解了汉代严格的墓葬礼制。细心的同学发现墓顶的每一块石砖上皆有白灰题字,字为汉隶,每一排砖字相同。对此,刘宏昌同学认为这应是修墓的工人所做的标记,用来确定每块砖的位置。从墓室出来后,师生们前往后院参观北庄子汉墓出土的带铭石刻。这些石刻铭文既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汉代地理、郡县名称的重要依据。
 
同学们仔细观察中山汉墓墓顶石刻铭文
       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是王灏庄园。王灏庄园为坐东朝西式四合院建筑布局,是清代定州富豪王灏的私家宅第。文物保护所的巡查员引导同学们参观庄园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两处院落,简单讲述了庄园的建筑特色与王氏家族的发展历史。庄园建筑装饰中寓意深长的“物迷文化”,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物迷文化”其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制谜、猜谜,古代民间艺人巧妙地将画、物融于谜语之中,以表达特定的思想观念,比如蝙蝠为“福”、“猿猴”为“侯”、大象为“相”……一组组艺术雕刻生动幽默,惹得同学们驻足冥思。在本次考察的途中,师生们还参观了当地的清真寺、玉皇庙与定州署。
 
文物巡查员为同学们介绍王灏庄园历史
       从历史课堂到历史现场,从文献资料到出土材料,知行合一是我院倡导多元化教学的目标所在。通过此次校外考察,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回归历史本位,察访历史现场;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的探索热情。在考察沿途的各个地点,处处可见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交流的身影。虽然两天的考察之旅已落下帷幕,但此次考察带给同学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为确保考察质量,对考察活动成效进行有效追踪和反馈,参与考察的同学将提交专业性的考察报告,这有助于督促同学思考并进一步巩固他们在考察中收获到的知识与成果。
       校外实践让学生获得的收益是全方位、综合性的。在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机制中,同学们从与校外导师的交流互动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难以呈现的实际经验;从与各类文博管理人员的实际接触中,学到了教室里难以获得的待人接物之道。虽然此次校外考察过程中阴雨绵绵、冷风飕飕,但同学之间相互扶持,没喊过一声苦、抱过一声怨。通过此次考察,同学们在集体意识、为人处事和应变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既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也加强了同窗好友之间的感情交流,这对其今后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接下来的本科教学中,我院还将继续贯彻“课堂学习与课外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研究型学习模式,不断完善“三个体系”,丰富本科生专业实习形式,为本科生提供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具有学术含量的多元化教学实习,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历史学科优秀人才。
 
师生们在河北省博物馆内与大力支持我院课外教学的贾金标老师合影
       本次考察由代理副院长姜萌老师、牛润珍老师、刘未老师、2017级班主任张亦冰老师、学院本科教务秘书郭相宜组织带队,人大艺术学院张建宇老师、社科院宗教所陈粟裕老师作为特邀指导教师随同前往讲解,部分硕士生亦参与考察。
 
文/图:余衍子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admin>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