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丛书
刊物丛书
刊物丛书

《唐宋历史评论》创刊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1-21 15:13 阅读量: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以唐宋史专题研究和学术评议为主的专业学术辑刊。本刊采用年刊的形式,以书代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和国学院唐宋史方向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机构,并聘有校外兼职研究员。聘请的学术顾问有沙知、吴宗国和田浩(Hoyt C. Tillman)。

中心现已建成一个凝聚了近20名唐宋史研究人员的学术基地,现任中心主任为包伟民教授。中心倡导将唐宋作为整体研究单元,力图贯通隋唐至宋辽金时段。当前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学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唐宋政务文书与政治体制研究、唐宋城市史研究、唐宋财政史研究、唐宋律令制度研究、唐宋宗教与民间信仰研究、唐宋历史文献研究、唐宋历史地理研究、唐宋医疗疾病史研究、唐宋民族关系史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等等。

唐宋史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自然产生了构建本中心学人的学术园地与海内外同道交流平台的需求。《唐宋历史评论》唐宋并称,是唐宋史研究中心的旨趣所在。唐宋既有时间上的相继,也有制度文化上的相同相异。唐、宋的时代特色及其历史定位,要求唐宋历史的研究突破原先单一的唐史研究、宋史研究画地为牢囿于一代的旧局面,构建“唐宋史观”的新思路,树立“唐宋史研究”的新框架,在更为宏观的历史视野中观察、理解中古史上的唐宋之变。总的说来,注重于打通唐宋断代,从更深刻细致的层面来理解唐宋转折,进而带动和深化对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观察,是本中心与本刊以“唐宋”为题名的考虑与期望。

本刊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唐宋历史专题研究论文,以及梳理唐宋研究学术史为目的的述评和书评。具体包含笔谈、专论、文献、述论、书评。刊发文章的形式,包括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不限字数。第一期笔谈以“为什么是唐宋”为主题,作为对《唐宋历史评论》的“解题”。本刊以鼓励学术创新为追求,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衷心希望《唐宋历史评论》既能是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领域同人的学术园地,也是中心与海内外同道交流砥砺的良好平台。

附录一:《唐宋历史评论》第一辑目录

《唐宋历史评论》发刊辞

笔谈

为什么是唐宋?

站到观察历史的制高点(包伟民)

分化与重组: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单元(刘后滨)

关于唐宋之间的那道墙(孟宪实)

继承与发展:唐宋档案文献编纂历史的会通考察(李晓菊)

专论

废太子勇与圆形墓——如何理解考古学中的非地方性知识(沈睿文)

唐代石灯名义考 (陈怀宇)

契约选择与效率分析:唐宋租佃关系新探(张雨)

封驳制度与北宋中前期政治(李全德)

文献

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修订前言(刘浦江)

张说作品在《全唐诗》《全唐文》系统中的辑佚研究(朱玉麒)

明招山出土的南宋吕祖谦家族墓志(郑嘉励)

述论

唐代县级政务运行机制研究述评(赵璐璐)

理论、文本与现场——宋代乡村研究省思(傅俊)

书评

Tackett, Nicola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中国中世贵族的解体(殷守甫)

张文昌《制礼以教天下——唐宋礼书与国家社会(皮庆生)

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医》(陈昊)

附录二:征稿说明

征稿说明

一、本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唐宋史研究中心主办。

二、本刊为年刊,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以及以专题述评以及书评为主的唐宋史研究学术史的梳理。文章形式为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鼓励学术创新,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不限字数。来稿请以纸版与电子版两种形式,并请遵循本刊所登“书写”格式的要求。并请附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

三、本刊实行匿名评审。

四、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应允许本刊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文字修改,如不同意,请于来稿时说明。

五、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包括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研究方向、详细地址、邮联络电话、Email。

六、请勿一稿两发。自寄出后两个月,未接到本刊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

七、来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包伟民收。

邮编:100872

EMAIL:tangsongreview@163.com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admin>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